夸克网盘《邬达克》迅雷BT资源下载(高清BD)下载[MP4]
邬达克是“一战”的逃亡战俘,在上海创造了超过100栋单体建筑,至今仍有35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他启迪了建筑大师贝聿铭长达80年的设计之梦,自己的执业建筑师生涯却不过20余年;他凭借良知和专业,在充满不确定的乱世中坚守确定之我;离开上海70多年后,他意外成为“网红”,重回公众视野。当年轻人在武康大楼下打卡时,他们触摸的,正是一段由这位异乡建筑师与上海共同书写的历史温度。邬达克在上海(照片为邬达克的孙子艾文收藏)“他在上海待了29年,又不得不离开,此后的几十年鲜有人知道他。当时他面对世界的巨大变化,却一直坚持着他内心的原则,哪怕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做最小的房子,依然恪守一个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与操守;哪怕他做不了房子了,依然凭借良知而非职位的驱使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些都是打动我的地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纪录片《邬达克》的导演陈庆谈到制作缘起时说。这部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历时三年,横跨亚欧美大陆拍摄的五集纪录片,每集30分钟,该片用严谨和客观的视角,打捞这位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真实足迹与精神遗产。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期间,该片也参与了线下放映与观众交流。纪录片《邬达克》海报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邬达克精心打造的家被拆除,在原址修建了今天的电力医院。而距此不过一公里的邬达克纪念馆,曾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家。新房子的装饰与布局都更为讲究,有充足的光线和高大的壁炉,随处可见的中式家具和收藏,显示了房主人中国通的一面。通往餐厅的两扇木门,是邬达克精挑细选的材料。许多年后,当他决定离开上海时,这两扇门也和他一起漂洋过海,走过半个地球。邬达克在上海的旧居,现邬达克纪念馆 (照片为艾文收藏)片中,邬达克的孙子艾文说:“它们非常重,有三根铰链把门固定住,非常漂亮。这些门后来被安装在我父亲在维多利亚设计的房子里,那是基于他童年时已经形成的一种美好的建筑设计感,来自他父亲建造的建筑。”邬达克在上海旧居内景,图示为此后跟随邬达克穿越半个地球的门。(照片为艾文收藏)1934年建成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曾经作为上海的“城市天际线”长达50年。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1930年接手的更新项目,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典范,邬达克和他的伙伴们在不规则的局促地基上建造出了远东最大的单体影院。建造时就允诺“100年不过时”的绿房子见证了上海几度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变迁,更见证了现代建筑语言和中国生活方式完美结合的历史过往。邬达克的国际饭店速写稿(收藏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陈庆认为,纪录片并非仅仅讲述建筑,而是“重构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缝隙里,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在中国上海,如何跨越鸿沟,通过新技术、新科技的利用实现共赢、创造经典”。她说:“我想讲述的是他与这个时代、城市以及今天每一个人的关系。”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陈庆团队在史料挖掘上锱铢必较。比如关于“克理洋行”名称的正确翻译,坊间有很多版本。在陈庆看来,那时想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要直接与客户打交道,他对中文名的翻译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通过对人物历史了解,克理(R. A. Curry)1907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他是在上海成立建筑师事务所的第一位美国人,也是邬达克在上海的第一任老板,并非邬达克曾经在家书中抱怨的“包工头”。陈庆对团队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可能还原他真实的面目,这样才能真正走近人物,走进那个时代。”后来团队在上海城建档案馆看到克理洋行当年印刷的信笺上面写的就是“克理”,最后才没有了争议。陈庆表示,“这只是最小的,甚至大家